隨著特征尺寸減小至Dukhin長度(通常小于100納米)以下,離子器件受表面狀態(tài)影響的表面電導將超過其體電導,從而通過電導就可以獲得器件的 表面狀態(tài)。在該納米尺度下,表面占主導的離子輸運即為納米流體特性;將特異性探針修飾到器件表面后,則可利用上述機理實現相應的特異性生化傳感,這方面的 研究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制備納米尺度器件,并對器件內壁面進行特異性探針修飾,一直是納流體傳感研究的重大挑戰(zhàn)。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副教授課題組提出納流體晶體的新納流體研究架構,通過在微加工制備的微結構內自 組裝納米顆粒,利用顆粒間隙實現了納流體器件。由于納米顆粒制備簡單,易于表面修飾,納流體晶體技術非常適于納流體傳感相關研究。近期,信息學院本科生趙 聞達和碩士研究生王寶軍基于納流體晶體,研制出一種具有較高讀出一致性的受限空間內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的新方法,成功解決了之前自組裝納米顆粒晶體幾何尺 寸一致性差所導致的讀出差別較大、從而需復雜自校準的問題。相關研究成果以《受限空間內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方法》(Biochemical sensing by nanofluidic crystal in a confined space)為題,于2016年4月初發(fā)表于芯片實驗室領域頂級期刊《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
王瑋課題組自2009年以來,致力于研究納流體新原理、器件制備方法及其在超靈敏生化傳感領域的影響,系列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于《芯片實驗室》《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學》(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生物微流體》(Biomicrofluidics)《化學物理學雜志》(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并多次在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上作口頭報告。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以及北京大學“985工程”臨床醫(yī)學與基礎學科交叉合作專項、醫(yī)學-信息交叉領域合作研究種子基金等支持,在面向超靈敏微納生化傳感器的局域場增強高效換能新原理和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電話:010-62751407 | 招生監(jiān)督電話(紀委辦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學王克楨樓20層 [查看地圖] | 更多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 | 京ICP備05065075號-8